130亩“数字稻田”收获

-作者:哈尔滨日报 -
2020-11-25

无人机准备起飞和野外作业

130亩“数字稻田”收获

木兰县新民镇新华村有一片“不一样”的稻田:需要精心呵护的“夏季管理季节”,竟然看不到一个人下地。 施肥,除草,看生长...都是无人机。 别人的土地由人工施肥,需要五六天,无人机看护130亩稻田,施肥两小时。 更令人惊奇的是无人机飞行,光谱测试显示有多少作物丢失。

秋收后,无人机水田丰收。 稻田的“主人”是袁秋叶,31岁,韩庆玉,24岁,庞红伟,30岁。 不久前,他们申请了冷稻数字化种植管理专利。 他们已经同意明年将这种“数字农业”方法扩大到1000亩。

当植保“飞手”,一天赚了7.8万元

合作种植的发起人袁秋叶是团队中第一个接触无人机的人。 在2016年,从事餐饮行业的袁秋叶学习了无人机控制,成为植保的“飞手“。 很快,在他的带动下,朋友韩清羽也进了队伍。

两个人一起开拓业务,做植保“飞手”,一个夏天跑四五个市,县,出省也是家常便饭。 当时‘飞手’远不如现在,植保工作多,最好一天下来的时候,每人能挣7000多元。” 袁秋叶说,随着无人机越来越普及,植保“飞手”无处不在,哪个规模的种植合作社都有自己的无人机和专职的“飞手“。 植保工作越来越差,工资也再次下降,现在好的植保“飞手”每天最多能挣2000元。后来,两兄弟开始思考这个变化。

转化为药剂,种植130亩试验田

在2019年,“大江”开始在县城开设销售店,凭借“飞手”在“江湖地位”领域,袁秋叶获得了地区销售代理,在木兰县下了下一家店,改为无人机经销商。

“飞”多年来,到处都是“飞手”认识的兄弟俩,换设备、修理机器、买配件都在找他们,无人机销售业务迅速结束,业务逐渐扩大。 在无人机植保的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 兄弟俩凭借多年的经验,修改机器参数,以小成本解决大问题。 他们在这个行业很有名。

偶然的机会,袁秋叶和韩清玉遇到了一位老朋友——当地农民庞宏伟,他听着老朋友的抱怨。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招聘工人越来越困难。 兄弟三人越来越亲密,认为这是难得的深度合作商机。

三人一致同意庞红卫制作130亩水田作为试验田,袁秋叶,韩青玉提供无人机种植管理。 袁秋叶和韩庆宇在原销售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哈尔滨三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庞宏伟对水稻种植合作社进行升级改造,成立哈尔滨宏伟立达粮食贸易有限公司。

试验水田采用“播撒种子”的方法播种不浸种的旱种,节省育苗地点和人工,保护无人机播种至收获。

袁秋叶算了一个账:以叶面喷肥为例,无人机操作2分钟内完成,人工耗时半小时以上。 水田130亩,施肥除草至少5次,使用无人机可节省数百人工。

担心土地积温不够,三兄弟今年不敢选择高产水稻品种,秋收丰产,平均亩产900多斤。 这个收益率不低,省下来的积蓄人为的钱,一千三百多斤粮食比土地剩余的钱。” 庞宏伟说道。

引进多光谱遥感技术,开启“数字农业”模式

为了增加植保无人机的射程和载荷,三兄弟多次对无人机载荷参数进行了改进。 他们的无人机可以承载30公斤的负荷,播种,施肥,除草,全程管理,实现数字化。

看着三个年轻人脚不碰泥,轻松搞定百余亩土地,村民都来见怪不怪,大家都说:“动动手指,明年种我们的土地。” 庞宏伟没有拒绝,都笑着接受。

“利用多光谱遥感技术,今年的无人机稻田可以生产得如此好。” 袁秋叶在掌心抚摸着一架白色的小型无人机,说:“这是全省第一架多光谱遥感无人机,市场价格超过十万元,全省只有三架。 在田间飞行,6个摄像头可以监控农作物缺肥,缺多少,如氮肥多,图片会发黄,一目了然。 “

有了精准的数字化管理,今年的台风灾害,试验田农作物减产较少,“让村民惊叹的是,秘密竟然在技术领域。” 彭宏伟说:“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依靠无人机促进‘农业三减’,促进有机水稻种植是我们的方向。 “

不久前,三兄弟自主研发的“冷米数字化种植模式”申请国家专利。该技术的优点是播种均匀,出苗完整,抗倒伏,除草彻底等,同时可节省大量人工。

今年的大米销量不错,但三兄弟没有分钱,而是同意用所有的收益购买新机器,为明年做好准备。 他们计划明年将无人机稻田扩大到1000亩。 “事实上,我们本可以种植更多,但我们仍然需要考虑数字农业要积累数据,不宜走得太远。 毕竟,农业关乎民生,每一步都要谨慎。” 袁秋叶说道。

来源:,原载地址:http://www.feijizu.com/news/20201125/1111924.html欢迎分享本文!

Copyright © 2014-2023 www.feijizu.com 飞机E族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feiji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