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好,最近小时发现有诸多的小伙伴们对于端午节来历和风俗传统,端午节由来和传统风俗这个问题都颇为感兴趣的,今天小活为大家梳理了下,一起往下看看吧。

1、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和艾叶、熏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2、 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辟邪。

3、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得最多,达到20多个,是别名最多的节日。

4、 比如有端午、端阳、重阳节、午节、夏节、五月节、长节、普杰节、端午节、浴兰节、屈原节、浴兰节、午日、女儿节、迪拉节、诗人节、龙舟节、午日、元宵节、五蛋节。纪念屈原的节日!虽然名字不同,

5、 但总的来说,世界各地人们的习俗相似多于不同。

6、 庆祝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故事传说众多,不仅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节日名称,而且各地也存在不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画像,迎鬼船,下午藏,

7、 贴午叶符、挂菖蒲艾草、百病游、戴香囊、备祭碗、龙舟赛、竞赛、击球、荡秋千、画儿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毒饼、咸蛋、粽子、时令鲜果等。除了迷信活动已经逐渐消失,

8、 其余的已经遍布中国和周边国家。有些活动,如赛龙舟,取得了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国际体育赛事。

9、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的理论;纪念曹娥;从三代夏至节;驱邪月邪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等等。以上各有出处。

10、 根据学者闻一多在公元《端午考》年、《端午的历史教育》年列举的100多部古籍记载和专家的考古研究,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人举行的图腾节日,早于屈原。但是几千年来,

11、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诗篇已深入人心,所以人们“惜之以悼之,议其言于世,传之以道”。所以纪念屈原的理论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12、 都与屈原的记忆有关。

13、 据《史记》《屈原和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赋权,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废黜,逐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

14、 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别具一格,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又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

15、 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痛,但又不忍心一直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16、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

17、 我就不会咬屈医生的身体了。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使之发育成褐色的种子。

18、 流传于江浙一带的端午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到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在五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

19、 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何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肆屠杀,被越国收买。

20、 谗言诬陷子胥,夫差相信了他们,给了子胥一把剑,于是子胥死了。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消灭吴。”夫差听了勃然大怒。

21、 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22、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孝顺的女儿曹娥救了溺水的父亲。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于5月5日投河自尽。

23、 五天后取出父亲的尸体。这就被传为神话,再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把它立为碑,让弟子韩丹春作悼词。

24、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25、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

26、 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27、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28、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29、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30、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31、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32、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

33、 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

34、 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35、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

36、 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

37、 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38、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39、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40、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41、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

42、 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3、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44、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45、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看www.ssgw258.com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46、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以上就是端午节由来和传统风俗这篇文章的一些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源:,原载地址:http://www.feijizu.com/article/20230510/9834.html欢迎分享本文!

Copyright © 2014-2023 www.feijizu.com 飞机E族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feiji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