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变”的魄力追逐时代的脚步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南京机电人40年一路踏歌而行,滚滚长江东逝水,百转千回数不尽风流人物……

——五次创业求发展。1961年7月18日,我国第一个航空附件研究所(六院三所)在洛阳吴佩孚的兵营里诞生,这就是南京机电的前身。1964年底,六院三所解散,人员被分散到十厂一所。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创业。

1967年8月30日,国防部批复同意六院三所重建,地址定在湖北省襄樊市隆中山沟,定名609所。原分散的人员再次聚集,在这片荒草丛生的乱坟岗上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经过20年的奋斗,初步建成了机轮刹车、液压操纵、燃油、环控等七个研究部和较为完善的配套机加、试验能力。

80年代中期,面对军品任务陡降和“孔雀东南飞”的形势,609所又开始第三次创业。目的是通过“找米下锅”,以民养军求生存。

微信图片_20181218150708

初建时期领导班子

微信图片_20181218150714

1964年所党委委员

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一时期军民品业务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民品业务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极大制约了发展的步伐。1986年,MOOG和GARRET公司派来洽谈合作的人员,折腾三天才到隆中山沟,当时山沟里只有旱厕,为了做好接待,还临时加装了几个水冲厕所。洽谈人员看到现场简陋的工具、设备直摇头,当时全所只有一台130计算机,没有一台数控机床,尽管接待人员极力挽留,最终还是失望离去。因此领导班子达成共识: 609所要发展,就必须再次突围。

第四次创业拉开了重组整合的大幕。从1991年航空航天部的658号文件,到1996年十一号工程建线,609所与511厂军品事业部踏上了重组整合、强强携手的浪潮。

511厂军品业务与共和国同步初建,从修理飞机部件开始起步,历经数十载艰辛奋斗,到九十年代末,以泵马达、液压舵机为核心产品的液压专业,以DQ-23燃气涡轮起动机、应急动力装置为核心产品的第二动力专业,以电源恒速传动装置为核心产品的能源传动专业,在国内具备领先地位。

2001年12月18日,融合而成的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挂牌。2004年1月9日,举行了江宁建设项目的奠基典礼。20个月后,江宁新区430亩土地上新建的14个基本建设项目和100亩土地上建设的604套职工住宅全面完工。

2005年11月9日,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及开业庆典。一个地跨湖北、江苏两省五处的崭新企业正式运营了!四个月后,数百台设备、几十万吨物资、数百家老老少少,跨越千里完成了大调迁。

微信图片_20181218150720

开业典礼

2013年12月,南京机电成为集团成员单位独立运营,又迈入了第五次创业阶段的新阶段。

五次创业犹如一次次的涅槃重生,重组融合更如注入新鲜血液而脱胎换骨。近十余年的大融合,南京机电得到了飞速发展。“十二五”时期,在人员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双倍增”。2000年销售收入刚迈上亿元,2018年有望冲过30亿元大关。

——转型升级绘蓝图。40年来,在不断突围和磨合中,南京机电也完成了“华丽转身”:即由纯军工科研型事业单位向军民融合的科技型企业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国际化企业转变,由单一类型向多板块集团类企业转变。

“十二五”时期,南京机电确立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构建了“五梁六柱”路线图。进入“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构建了雁形体系图。积极实施五大转型,即在发展模式上向高品质发展转型;在产业发展上向协同发展转型;在研发上向系统引领转型;在制造上向精益制造转型;在管理上向强矩阵项目管理转型,并初步勾画了2025-2050年“三步走”的蓝图,对南京机电实现“引领航空机电新发展,成为国际化卓越强者”的愿景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南京机电已成长为我国航空机电综合、液压、燃油、空气管理和辅助动力等分系统的研发牵头和总成单位。具有完整的预先研究、型号研制、设计制造、试验交付和维修保障的能力,并与霍尼韦尔、帕克、汉胜等国际知名企业成立3个合资公司。

微信图片_20181218150734

——军民融合天地宽。40年来,从“以民养军”、“军民结合”到“军民深入融合”,通过加快军用技术在民机和非航产业的转移和应用,不断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打开成长的大门。

1984年,深明技术开发公司成立,这是609所对外打开的第一个窗口。随后,第一个多行业联合公司---汉水制冷技术公司,第一个涉足民机领域的南京凯信航空附件公司,第一个挺进民航维修业务的技术咨询部等相继成立。

1985年-2000年,民品业务呈遍地开花之势,多项民品还形成了一定经济规模。如利用制冷技术开发的涡轮膨胀制冷轻烃回收装置,获得过国家总理的关注,曾获得“全国军转民高技术出口产品展交会”金奖,先后为8个油田生产50多套装置,每年为油田创造2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开发的FF系列电液伺服阀成为名牌产品,顶峰时期达到年产超八千台的生产能力,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国内首创的地井阀和软管接头达到同期国外先进水平。1988年亚运会期间,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机场全部换上了609所研制的地井阀和软管接头。

还有开发的MYK型汽车车身试验台,填补了国内汽车车身试验台的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利用涡轮膨胀制冷技术开发的橡胶深冷制粉装置、JX系列机箱、大客车空调、粉末冶金等都取得过较好的效益,充分展现了创新带来的活力。

在民用飞机领域上也切入较早。先后参与了运10、MD82、AE-100、ARJ-21、AG600等研制项目,获得了较多的技术积累。2007年2月,大型飞机重大专项正式立项。南京机电成为民机液压、燃油和空气管理系统的牵头单位,成为C919大型客机的系统级供应商,并承接了国际民机产业的转包生产。2017年,三家单位出资3亿元组建了南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主攻民机业务。2017年5月,C919首飞成功,南京机电因此荣获商飞公司“首飞先进集体”、“突出贡献奖”的表彰。

——管理变革呈质变。惟变革者先,惟创新者强。变革就是勇于自己打碎阻碍发展的“坛坛罐罐”。 2011年以来,南京机电全面推进研发、制造、管理体系变革,以战略管理为统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客户意识为导向,夯实管理基础,聚焦流程的持续改善,把“大精益”的思想贯穿到价值链的全过程,构建科学高效的运营体系。

“十一五”以来,南京机电先后经历了“管理基础年”、 “深化提升年”、“管理体系年”、“敏捷管理年”、“敏捷争先年”、“敏捷创新年”、“品质提升年”和“体系重构年”。通过管理变革的量变到质变,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

2016年以来,南京机电从五个层级大力推进集成供应链的分部制改革。一是做实系统部。五大系统部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赋予其系统开发、价值创造、用户服务等核心职能,充分激发系统部的活力,使之成为承载机电系统级发展的业务分部。二是通过“三定”完成了组织重构。职能部门数量降幅达40%;岗位压减19.1%;管理人员和后勤辅助人员分别下降7%和14.3%。同时职能部门通过PDCA循环,着力打造卓越职能管理体系;三是以全方位信息化平台为抓手,推进科研、生产、管理向全面精益化转型。建立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改进改善管理机制,搭建改进改善四大平台。六年来,培训的精益六西格玛持带人员及精益工程师累计已达到319人,实现持带人员在重要岗位的全覆盖。四是加强战略协同,打造“质优敏动”的内外部集成供应链,进一步整合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五是整合制造模式。原来的分厂模式被整合成一个制造中心加17个精益单元线加一个功能中心的体系架构。目前精益生产单元已经全面铺开,同时加快推进“智能车间”项目,AOS工厂已成为集团的标杆。

微信图片_20181218150744

——科技创新成潮流。核心技术是立身之本。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经过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空中加油、电传刹车、前轮转弯、高效空调、应急动力、恒装等一大批核心技术产品均取得重要突破,大大缩短了与国外水平的差距。

进入新世纪,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水大鱼也大”,南京机电也经历了与世界航空强者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40年来,南京机电先后为60多个军用飞机的机电系统提供了系统和配套产品。军品科研任务迭创历史新高,承担了400余项新研和改进科研任务,数十项核心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中空中加油等4项技术获得国家级技术进步特等奖,此外还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0项、省部级科技奖300多项,并荣获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近十年,设计手段的进步可谓神速,绘图板、丁字尺、描图员等早成了历史,计算机的二维、三维仿真在设计阶段就可以进行性能仿真、强度仿真,对需求进行验证。以前手摇机床全被四坐标、五坐标数控精密机床以及加工中心所代替;人们印象中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挥汗如雨的场景也一去不复返了,吹着空调,轻点鼠标,变成日常的风景……

用不变的初心同创美好的家园

“白衣苍狗几千回,唯有溪山长不改”。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进步,但南京机电人血管里流淌的永远是航空报国的基因,在40年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数不清的英雄传说……

——理想信念永传承。建所初期,白手起家,科技人员住草棚、喝冷水,白天开山劈路搞基建、晚上挑灯夜战钻科研,大家信念非常一致:“即便苦到当了裤子卖了袄也要搞出我们自己的飞机来……”大家比着刻苦学习,电灯关了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每天都学到凌晨。

在这样的条件下,科研人员默默地在空中加油领域进行了10年的探索。1989年,中央军委决定把研制8911工程作为第一号任务,确定由609所研制“空中加油”吊舱。全所动员了全部的技术力量和加工力量,不分白天黑夜投入到战斗中……一年完成设计、第二年生产出样机、第三年完成上天件试飞,第四年完成设计定型。辉煌的“空中加油精神”,至今为一代又一代的南京机电人传承。

微信图片_20181218150750

在激情燃烧岁月中,处处是难以想象的奇迹:从一张照片获得灵感,历时十年研制出填补国内空白的“EPU精神”;7天7夜完成起动机装试任务;三天绝处逢生,一举完成国产替代的“恒装精神”, 96人大接力, 108个小时完成三个月的壳体加工任务的“14泵精神”。

为保障新机首飞,全体职工人盯人,大批职工连续加班35个小时以上;为送急件,司机24小时疾驰1400多公里连夜冒雪翻越秦岭;为保首飞,军代表外场突发疾病,经过紧急抢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这就是“首飞精神”。

2017年春节期间,南京机电党政主要领导亲率240多名党员职工24小时连轴转,大年三十吃泡面,10天完成260次试验,相当于平时两年的试验量,再次诠释了航空报国在南京机电人心中的份量。

——坚守“根魂”不褪色。国企党建是永远的根和魂。建所伊始,党组织就同步发力,“红旗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成了最大共识。“抓思想从发展出发、抓发展从思想入手”,党组织一直深深扎根在科研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实现了党建和科研生产经营工作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南京机电构建“12345”党建工作新格局,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持续推进党风廉政体系建设,建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两支队伍,做实集团1122党建工作体系,系统推进党建“9+X”制度,这些都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劲头。“质优敏动”融入全价值链,成为全体员工的座右铭。

微信图片_20181218150753

“成绩都是奋斗出来的”,40年风雨兼程,3000多名航空人以自己独有的变和不变,证明了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也丰富着中国梦、强军梦、航空梦的具体实践。

来源:,原载地址:http://www.feijizu.com/news/20181218/45270.html欢迎分享本文!

Copyright © 2014-2023 www.feijizu.com 飞机E族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feiji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