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1965年3月21日,中央批准《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全国范围的三线建设全面实施。第三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三机部)立即开展大规模的航空工业三线建设,档案战备工作随之紧急启动。于1964年5月成立的第三机械工业部档案馆(以下简称档案馆)奉命从北京迁建到陕西省汉中地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档案馆的创业者们离开繁华的都市,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偏远落后的陕南山区,扎根山沟,克服重重困难,用智慧和汗水创建了航空工业档案储存中心,用青春和热血推动了航空档案事业的发展,展现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一声令下赴三线,档案战备我争先,

挑砂运石修库忙,煤油灯下底图见;

两七两八搞试点,经验积累制度建,

业务指南培训广,产品文书齐进馆;

接收保管目录编,挖掘资料史志撰,

苦累清贫一生过,坚守兰台慰祖先。

一声令下,拿起行李就出发

微信图片_20191015094333

1965年3月24日,三机部根据中央备战和三线建设的指示和要求,向有关厂所发出加急电报,要求4月2日前一定要做好档案战备转移准备,4月10日前送到指定地点。刘鼎副部长要求档案馆克服一切困难,用最短时间把部机关所有档案资料转移到三线,要求地处一、二线的厂所尽快把需要战备的档案资料送到战备点。1965年8月14日,按照“靠山、分散、隐蔽”方针,三机部决定按照备战和三线建设要求在陕西省汉中地区建设第三机械工业部档案馆。馆领导韩乐然带领相关人员立即奔赴汉中选点,组织开展筹建工作。按照工作安排,档案馆其他人员、外单位调入和借调人员接到调动通知,立即在很短的时间内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告别亲人,奔赴新的岗位,投身到档案馆建设之中。

战备库的艰难岁月

微信图片_20191015094339

301库负责上海、江西、湖南、西安地区和六院各研究所的战备档案保管,1965年底从户县618所迁至略阳县接官亭,1972年8月搬进档案馆库区,负责人名叫黄富玉。

301库是在下马钢厂职工宿舍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工作生活上面临很多困难,没有电,照明只能用煤油灯、手电筒;距离县城16公里,交通不便,没有机动车辆,接人送人、收发电报和发送档案要骑自行车往返,出差、回家常常步行;粮食、蔬菜要到县城去买,吃饭自己做,柴火自己找,吃水只能挑泉水;库边有条小河,河上没有桥梁,一下雨就要趟水,发大水时常被河水围困;周边杂草丛生,蛇虫时常出没、夏秋季蚊子苍蝇肆虐。

在当时,医疗条件也是十分简陋的,172厂档案员杨国安有一次送档案到301库,遇上黄富玉感冒发高烧,接官亭没有大夫,土郎中看了2、3天高烧不退,人都昏迷了。杨国安跟老中医学过几天赤脚医生,找来缝衣针,在煤油灯上烧了烧,在他的大椎穴上刺了几下,放出一些黑紫色的血,过了两个小时,烧开始退了,病情才慢慢好转。然而,这样艰苦的环境,工作人员始终心怀报国信念,默默奉献。

毛洞抢险

微信图片_20191015094341

1967年5月,修建档案洞库的毛洞开挖工程已经完工,但土建衬砌工程队施工跟不上,支撑木头受潮腐烂严重,坑道产生大面积塌方,主坑道40米左右塌方最为严重,顶部塌掉近20米,如果不及时堵住塌方,后果非常严重。危急时刻,馆领导韩乐然紧急召集档案馆和施工队开会,动员干部职工和施工队同心协力抢救毛洞。抢险中,大家不避艰险,轮番进洞清理石料,加固毛洞支撑面、内壁和拱顶。档案馆干部职工齐心协力,男女同志一起出力,没有人叫苦叫累。雨天路滑,一辆运水泥的车滑下路基,单位紧急组织职工冒雨前去转运,女同志芦志英、陈爱玉和男同志一样,一人一袋水泥从车上搬下来再搬到转运车上,直到转运结束。经过1个月的紧张奋战,终于止住了塌方,保住了毛洞。洪灾中的患难真情

微信图片_20191015094343

1981年夏,陕南地区降雨量显著高于往年。由于上游持续的强降雨,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袭击了档案馆,洪水与馆区大桥平齐,家属楼被淹,一楼水深达1.40米,部分建筑被冲毁,一些材料、设施、用品被冲走,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档案馆通往山外的泥砂路被多处严重的滑坡、塌方、泥石流阻断,简易桥被冲断,电力线路、电话线路多处冲坏,在一段时间内档案馆完全与外界隔离,断电、断水。

8月19日清晨,持续的大暴雨导致山坡上积聚的雨水奔流而下,洪水不断上涨,档案馆地势低的地方面临被淹的危险。发现险情,馆领导李子哲立即从办公楼赶往家属区组织人员向高处转移,当他看见陈爱玉一家3口走过来,就喊她回家属楼通知大家赶快向25号楼转移,陈爱玉立即回去挨家挨户通知。陈爱玉9岁的儿子毛头随其他人先走,在趟过由山上泄洪沟奔流而下的一股大洪水时,失足摔倒,运输班班长孙增文见状急冲上去,眼明手快,一把抓住毛头的脚,将他从洪水中救出。撤到25号楼后,一位师傅见毛头浑身滴水,就把小孩的干衣服拿来给他换上。当陈爱玉得知儿子被救、被关爱的事情后,感激涕零,连忙致谢。

至今,他们一家仍铭记在心、念念不忘。人员安全转移后,馆领导着手安置受灾人员食宿,稳定职工情绪,组织恢复工作、生活秩序。为及时将灾情报告上级,清华毕业生何凤云自高奋勇,带上干粮,翻山越岭,一路向东,用了一天时间,步行100多里赶到汉中,将灾情报告012基地。基地组织611库和012技校派人翻山越岭,送粮送菜,给予援助。

洪灾发生前几天,修理工罗忠弟背着儿子罗瑞冒雨步行回单位上班,两人都发烧病倒,医务室治了1几天不见疗效,出现了昏迷。又赶上出山道路完全中断,车辆进出不了,需要找他爱人来研究对策,班长牛卫东二话不说,推着自行车费尽力气,冒险趟过多处塌方的山路,骑行几十里山路去茶店找到罗忠弟爱人,带着她历尽艰辛回到单位。商定送县医院抢救后,单位派人用单架轮流抬着罗忠弟父子,艰难跋涉6公里,把他们送到县医院的救护车上。经过医院的抢救,罗忠弟父子脱离了危险。洪灾过后,三机部、陕西航空局、○一二基地和地方政府、团委先后前来视察慰问。三机部和012基地调拨了救灾物资和救灾款,为档案馆的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持。

54年过去,那些曾经奋战在三线建设工地和埋头档案事业的小伙、姑娘们,现在已是80多岁或年近80岁的老人,有的已经作古。当年,他们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在物资供应短缺、交通通讯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克服工作、生活、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诸多困难,扎根山沟,吃苦耐劳搞三线建设,奉献青春,兢兢业业干档案事业。

每当回想起那些艰苦岁月和辛勤工作,他们都为当年的默默奉献、航空报国的精神而感到自豪,为自己的辛苦付出和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每当想起曾经参与选点但下班途中下河洗澡不幸溺亡的管登林和“6.2”事件中牺牲的9名年轻战士,他们心中不是滋味,觉得自己很幸运。当年的坚守和努力让他们的青春和人生与航空档案事业的创建和发展结缘,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他们寻常的人生道路披上了闪亮的光彩。

来源:,原载地址:http://www.feijizu.com/news/20191015/228477.html欢迎分享本文!

Copyright © 2014-2023 www.feijizu.com 飞机E族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feiji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