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新航孙师傅的“韧”字功

-作者:飞机E族 -
2020-07-06

中国航空报讯: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一个企业机床的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是衡量其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航空工业新航103厂的单元生产线上,驻足于新型机床前的孙韧兴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思考着。他喜爱机床,对机床如痴如醉,怎样使每台数控机床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精度特点并且与编制的程序天衣无缝的结合,大脑旋而与数控程序、动力传输、机械配合完全合拍,思维都融了进去。

“韧”字为先,勤于修己——从初中生到特级技能专家

孙韧兴是航空工业特级技能专家、“孙韧兴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河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以他为主要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先后获得新乡市示范性创新工作室、河南省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同事们这样评价孙韧兴,他有一身好“功夫”,都是苦练出来的,他有一身的荣誉,都是拼出来的。

1982年,中学毕业的孙韧兴进入103厂,成为的一名普工,热情似火的工作团队吸引住了他。从这之后,孙韧兴一心扑在了学习技能上,床头自费购买的书籍打开了他学习新知识的大门,从如何看懂程序,到自己来编制程序,孙韧兴反复琢磨,不仅掌握了FANUC、西门子、广数、三菱等多种数控系统的数控程序、宏程序编制及传输;而且他还掌握了MASTERCAM和达尔康两种大型的CAD/CAM绘图和自动编程软件,并自主开发了两台车削中心和数控车的加工范围,对复杂零件进行程序编制已经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他把每一次难点的突破,都看做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领导和同事们都说,孙韧兴的名字起得真好,“韧”字最能代表他,就是他最真实的写照,他身上就是有一股勤学钻研、追求完美的韧劲,这就是“韧”的精神!

“专”字为要,负重于身——从机械化到数字化

1997年,孙韧兴刚过而立之年,已是一名成熟的“航空人”。这一年,一台接一台的数控设备入厂,厂房要翻新、要新建,各种系统要调整、要升级,工厂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从机械化到数字化,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对于每一个一线技工、技术人员都是个不小的挑战,以自己的“功底”能行吗?那一段时间,孙韧兴常常夜不能寐,他有点害怕,害怕自己的知识不足以让这些“洋家伙”们运转起来。为了补足“底子”,孙韧兴一下子扎进了“数字革命”的书海里。

孙韧兴爱上了新机床,站在机床前,一琢磨就是几个小时。某型号离心泵在生产油泵中占的比重最大,叶轮和螺旋桨是离心泵中两个核心零件,直接决定了泵的效率。由于当时的设备有限,为了解决这两个零件的加工难题,他拿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购买大量的编程书籍进行学习,没有老师指导,没有经验借鉴,自学的难度可以想象。但是,爱学习爱钻研的他愣是很快就掌握了新的技能,分别动手加工了巧妙的定位夹具,自己设计并刃磨了螺旋线刀具,亲自上机床编程、加工。装夹,找正、定位、微调进刀量,机床前的脚踏板都被他站得凹下去两个脚印。在孙韧兴的刻苦攻关下,由他所编的数控程序涵盖了100多种产品数控加工程序的9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传”字为本,助力于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孙韧兴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平日里他的话几乎很少。但当青工们向他请教技术时,他立马打开了话匣子,怎么也说不完。他说话声音不大,很愿意把琢磨出来的东西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他常对青工们说:“没有工厂这么好的成长平台,我怎么会有进步。技术的传承对工厂的发展尤为重要,特别是军工企业,只要有你们愿意学,我就乐意教。”

2014年5月,新航103厂成立了“孙韧兴创新工作室”。滑油阀的技术攻关就是工作室团结协作的典型成果。该阀的组件精度要求非常高,并且材料非常硬,加工起来十分困难。工作室临危受命,结合加工材料的特性和形状对现有的刀具进行编程,并且根据程序的要求自己动手磨出最合适的刀具,自制最合适的专用车工夹具,以减少定位误差,加之磨工、钳工的精湛配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截至目前,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37项、成果转化33项,创造经济效益近900万元,同时还培养了15名高级技术人才。

精、准、稳,三个字便足以概括孙韧兴一生的工作追求。三十余年寒来暑往,一个工匠的长成,背后浸满了汗水。今天的孙韧兴依然把很多时间留给了车间、留给了机床。他喜欢这里,在这里他能感受到创新的潮声,作为一名航空人,他必须时刻守好自己的战斗岗位。

来源:,原载地址:http://www.feijizu.com/news/20200706/1046035.html欢迎分享本文!

Copyright © 2014-2023 www.feijizu.com 飞机E族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feijizu.com